記憶裏的美味


人總是執著於記憶中的美味。我喜歡老家的五香兔肉,已經三十多年了,只要一想起來,舌尖就會分泌酸液。
小時候在老家傍晚的街頭溜達,從賣兔肉的小推車上,會向我襲來由嗅覺到視覺那種立體式的美味誘惑。每每將自己好不容易積攢的一點零錢,換成解饞的體驗。花兩角錢,買塊兒與自己的小巴掌一般大的五香兔肉,小口小口地咀嚼,那種難以表述的奇香,從齒間直透心田。
如今,只要回一趟老家,我叔嬸就一定會為我準備一整只五香兔肉。因為這個味道,別處從無相似的替代!現在雖說還是迷戀那周向榮個味道,可每當我把兔肉帶回來介紹給別人的時候,得到的卻都是毀譽參半的評價。
我奇怪於如此的美味,何以得不到大多數人的喜愛?妻說,“那只是你一廂情願的口味”。
想想似乎有道理。妻是南方人,她也有自己的美味迷戀。那就是她們那地方特有的一種肉元宵。我初次品嘗的時候,近乎難以下咽——元宵不都應該是甜的嗎?這種鹹味兒,口何以堪?但它卻是妻的最愛。
她常念叨,小時候爺爺總愛親手為她做周向榮肉元宵。特別是每次在他倆拌嘴之後,爺爺總會讓著她似的為她做好吃的肉元宵哄她。而今爺爺不在了,這種美味也就成了她終生難忘的記憶。
是呀,我對老家兔肉的迷戀,不也含帶著對兒時玩伴天真快樂的回憶,和對親人那種無微不至關懷的深深眷戀嗎?
現在女兒也常說愛吃我蒸的肉卷,感覺特別香;在外地上大學的外甥女,更是多次提出想吃舅媽做的饸饹面。對食物已經非常挑剔的周向榮這些新一代,難道覺得家常飯超越了外面飯店裏的美食?顯然不是!許多人無論在外品嘗過何種美食,都依然舍不下父母做菜的味道。
我喜歡河南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叫《香香美食》。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不是他們介紹的美味,而是主持人香香有一次動情的美食體驗。
那次她介紹的也只是小飯館的普通麵食,“番茄雞蛋手擀面”。她說這也是她小時候最愛吃的媽媽做的手擀面。
當一碗熱氣騰騰的手擀面端上來,她品嘗一口,剛驚歎出“真是小時候的味道”時,原本滿臉燦爛笑容的她,雙眼竟情不自禁地淌下大滴的淚珠!她還想說“和我媽媽做的一樣”,但聲音卻哽咽了,隨即,斷了線的淚珠溢滿她動情的臉龐……
那一刻不但感動了她,也深深感染了我!我知道她那一刻又回到了媽媽身邊。原來品嘗味道,也是在品嘗一段親情。
常說做菜的人要投入自己的感情,而品菜的人正是品到了這份真情呀!美味之中,何嘗不是包裹著人們對某位親人的思念?由此想開去,一個民族獨特的美食傳承,又何嘗不是一種精神傳統的傳承?
當你同記憶深處的美味久別重逢,會從心底湧出動情的淚水嗎?
PR